作品連同書面報告
家屋意象(蘇粲淵)
書籍編碼: 109-13
中文題目: 家屋意象
英文題目: The Imagery of Home
研究生: 蘇粲淵
指導教授: 王福瑞
發表時間: 110年7月


摘要:
 '本篇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全文以「家屋」為主軸,作者從他所居住的家族老屋出發,分析家屋的概念是如何在時間中形塑。
在第一章的緒論中,將會說明作者以家為命題的創作動機,以及簡述他所居住之家屋的背景與樣貌。第二節為作者大學時期的作品回顧,在《麻痺城市》與《麻痺日常》這兩件作品中,麻痺的源頭至始至終都是家,於是開啟了日後一系列以家屋為題材的創作脈絡。
第二章學理基礎,作者將作品《行星印象》與《單層透天》進行概念的解構,進以說明其理論基礎。第一節中,作者藉由法國現象學家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著作《空間詩學》中的觀點,將「生活中的平凡物件」與「時間印象」兩者作為其在家屋系列創作中重要的元素,前者藉由暴露作者個人私密的家屋空間喚起觀者記憶,使之藉由閱讀作者的家屋去看見自己的家屋;後者則說明了空間作為時間綿延的化石,而家屋空間的意義也在此體現,唯有在此,潛意識與回憶得以隨著時間的綿延大量累積,空間化後成為人們心中家屋的意象。第二節中作者將家與自己的關係擬作行星與恆星,行星與恆星受萬有引力的牽引難以分離彼此,同時行星需要反射來自恆星的光源方能展現其物質的樣貌。第一小節以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存有學理論為基礎,將「存有者」與「此有」的關係套用在家屋中的物件與自己。第二小節則以此有「開闢空間」的存在性徵,將家屋空間再定義,一個圍繞著此有而生的家屋世界。第三節則以家屋的垂直空間為核心,說明垂直的概念之於人類與家屋的關係。
第三章作品內容(形式) 直接從兩件作品本身切入,針對概念發想、媒材、形式,與展示方法另作說明。並在第四章做出結語。'


關鍵字: 家屋、空間現象學、存有者、此有、晶體影像、記憶影像、垂直
ADD112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No.1, Xueyuan Rd.,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112, Taiwan
TEL+886-2-28961000#3142~3145|FAX+886-2-77507254|EMAILtnua.newmedia@gmail.co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版權所有 | Copyright©2019 Dept. of New Media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made by FATCHUN Website System|design by Chan Mi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