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發展

文/ 新媒校友新媒系第一屆校友黃琬鈞

學校教育是教導學生如何正確創造⽣命價值的能⼒

2014年,因為沒有因緣條件可以讀碩⼠,完全以「第⼀屆北藝⼤新媒體藝術學系」的學歷來找⼯作,從畢業到現在,算起來⼯作已七年多,因此在收到系上的邀稿後,我想透過以下內容與大夥們分享這段學習與工作歷程。

一開始,因為很喜歡架網站的成就感,毫不考慮地投入最喜歡的網⾴⼯作。加上曾上過⼩⽜老師的「網路藝術」課程(大一下學期)不僅讓我⼤開眼界,也在這樣的程式學習和呈現媒介中找到了創作的樂趣。畢業那年是2014,當時智慧型⼿機正蓬勃發展,響應式網站的時代也正來臨。偶然之下,從不確定⾃⼰到底是「網⾴設計師」還是「網⾴⼯程師」,上天直接把我安排在當時很新興的職位「網路前端⼯程師」,也沒特別選擇產業,不⼩⼼就被鎖定在廣告界,也在這個地⽅⽣存了好幾年。

回憶起當年到公司⾯試時,光是「學校」和「科系」兩個名稱就令⼈印象深刻,第⼀跟學校有關,除了公立學校本⾝的優勢,藝術⼤學也不容易跟⼀般傳統公司有所接觸,對⼤多數⼈來說算是稀有。第⼆是過去都沒聽過這個系名,對業界的⼈來說,除了有對藝術幻想的憧憬,也因為當時科技藝術在臺灣興起,包含展覽場、娛樂圈、政府形象宣傳、廣告⾏銷等等,都充斥不少「科技創意」的元素,因此對於⼀直要走在前端的廣告⼈來說,「藝術」總是充滿想像的美好泡泡。

此外,⼜剛好身在⼀個特殊的職位「網路前端⼯程師」,會看設計圖、主動貼⼼加上美麗動畫、眼睛分得出⾊差和1pixel差異的全方位⼯程師,讓⼤多數⼈對⼯程師的刻板印象完全被打破,過去對設計無感和拿翹的壞習慣等藩籬也被打破,設計師與⼯程師曾經斷線的頻率開始接上了。換言之,懂設計的⼯程師在某種程度上非常討喜,也非常吃香;反之,懂程式的設計師也是如此,尤其在以創意為尊的廣告產業,達到設計師要求的⽔準、能溝通和討論創意,以及能應付技術與設計融合的困難,就能成為雇主心中⼗分難得的⼈才。

⽽在各家程式技術每年每⽉不斷推出之下,⼜能⾃學技術結合創意更是難能可貴。像是在寫code時,各種技術挑戰下的經驗不斷累積,了解到設計與程式之間結合時執⾏的難處,以及線上數位創意影像與線下實體物的轉換,經常也會扮演著「技術顧問」的⾓⾊,這樣的⾝份若⼜善於溝通,在職場的⼈際關係也會相對輕鬆。也因此,即便後來轉戰至新創公司,有些技術不⼀定⽤得上,但把藝術思維放入程式的哲學邏輯上,依舊是令⼈耳⽬⼀新。

回顧以往,覺得「北藝⼤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會我的,最重要不是技術訓練,⽽是三樣更珍貴的東⻄,那就是「⾃學」、「突破舊有框架的限制」,與「團隊溝通」,我想這是身為藝術⼈,或甚⾄是畢業於綜合型⼤學的⼈,都不可缺少的職場能⼒。⽽藝術⼤學的強項是「思維的突破」,過去在學校受過創作薰陶,讓我們欣賞很多不可思議的創作,經常性腦洞⼤開、思考和動⼿去試,所以⾃學速度就很具優勢,同時能敏銳地轉換各種限制,若能善於跟夥伴溝通就更為加分。

雖然學校教了很多⾨課程,乍看之下廣泛學習有些混亂,但若能⾃⼰抓到⼀⾨喜歡的技術並深入學習,就能將學校廣泛教授過的技術轉換到⾃⼰的本⾏上。在這幾年的工作經驗中,曾參與在業界做的網站也曾結合過2D動畫、3D影像、VR、聲⾳藝術,甚⾄也結合過晶片傳輸裝置等等概念,有些技術嘗試幾乎是⾸創,看著部分的成果,最令自己意想不到的,就是在學校所學的幾乎都⽤上了。

「未來職涯」是在⼤學時從未想過的課題。單純只是喜歡學習,以及把東⻄玩在⼀起。想當年進學校⾯試時,講出⾃⼰只是想把腦中的東⻄體現出來,給予社會有所幫助等等如此單純動機的話語。出社會後跟班上同學舉辦跨領域分享會,分享彼此畢業後走向很不⼀樣的職業,除讓人感到非常新鮮外,也學習欣賞到夥伴們在不同舞台如何盡情發揮長才。

因此,不論是待在藝術創作團隊,或各種影像、展覽、展演、動畫、教育、遊戲等設計團隊,我想每⼀個⼯作⾓⾊都應有能力勝任,因為只要秉持不斷找資源、學習與團隊溝通、突破技術和⾃我能⼒的限制,我想在哪裡工作應都沒有窒礙,⽽且經常這些團隊的每個⼈都是⾝兼多職,會畫圖、拍照、修圖、排版、拍片、剪片、做動畫、做教材、寫程式、還有其他⼗八般武藝。雖然⼤部分都離不開數位,但在非數位領域上也並無可能,看看大夥們各⾃發展,也有老師、空姐、模特兒、創業和做買賣⽣意的等等,很難定義⼀定只有哪些職位是這個科系的未來發展,就像陶亞倫老師曾經說的「⾃⼰的職業⾃⼰創造!」。學校教育教導我們的不是「成為某種職業的⼈」,也不僅僅只是⽣存的技能,⽽是賦予我們「正確創造⽣命價值的能⼒」。

若說在學時覺得唯⼀可惜的,應該是「基礎知識」的缺乏.雖說這也與每個⼈過去的學習背景和未來精進加強知識的狀況相關。舉例來說,如要成為專業佈展的⼈,若能夠對於硬體器材、電學和做⼯的技術更純熟的話,擁有扎實的地基,這些⼯科的技術⼜能成為輔助創意表現加分的能⼒,之後在這基礎之上藝術創造,那所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必會更加精緻與強悍;只要⽤⼼去轉換這些能⼒,就能變成助⼈利他的⼯具。感念在校時的學習,對我而言,那是一段非常寶貴的經驗,一場與學校的美好相遇。


本學系歷年來在教學成果、計畫研究與人才培育方面,皆已累積厚實卓越的成績,師生獲獎榮譽多不勝數;多次榮獲台新藝術獎、臺北美術獎、高雄獎、全國美術展、台北數位藝術獎、 KT科技藝術獎、金馬獎、金穗獎等國內重要大獎。作品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德國文件大展、新加坡雙年展、光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台北雙年展、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ACM SIGGRAPH等國際性展演。同時本學系承接多項國家型重點發展計畫與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等,深獲國內外相關學術與產業機構之肯定。「新媒體藝術學系」未來將積極培育具國際視野與數位藝術創作能力之菁英,並促進臺灣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發展與國際接軌,成為推動台灣未來文化創意產業之火車頭。




 

畢業校友發展方向

本學系歷年來在教學成果、計畫研究與人才培育方面,皆已累積厚實卓越的成績,師生獲獎榮譽多不勝數;多次榮獲台新藝術獎、臺北美術獎、高雄獎、全國美術展、台北數位藝術獎、 KT科技藝術獎、金馬獎、金穗獎等國內重要大獎。作品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德國文件大展、新加坡雙年展、光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台北雙年展、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ACM SIGGRAPH等國際性展演。同時本學系承接多項國家型重點發展計畫與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等,深獲國內外相關學術與產業機構之肯定。「新媒體藝術學系」未來將積極培育具國際視野與數位藝術創作能力之菁英,並促進臺灣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發展與國際接軌,成為推動台灣未來文化創意產業之火車頭。

  1. 新媒體應用:本學系分為「新媒體影像」、「新媒體科技」及「新媒體跨域」三組,學生所學涵蓋廣泛,如工程師、數位媒體設計、商業設計廣告企劃等,因此就業行業以新媒體應用性產業為多數,共佔42%。
     
      • 豪華朗機工/陳志建、林昆穎、張耿豪
      • 何理互動/  葉彥伯共同創辦人)  魏子菁共同創辦人)  莊杰霖  ( 共同創辦人
      • 帝凱互動科技藝術/林義翔(  帝凱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技術總監)、劉士達 技術顧問( 台灣Arduino.TW創辦人、帝凱互動科技共同創辦人)、 邱昌偉 ( 共同創辦人
      • 創科互動有限公司 / 詹清智  創辦人暨總監(路路倫倫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長、碼戲園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互動設計師)
      • 林冠名  設計總監
      • 邱昱綺  普物設計總監
      • 網頁設計師  楊政錞  FATCHUN 網頁程式工程師
      • 黃湧恩  攝影師
      • 王世邦  活動攝影師

  2. 新媒體創作:專業藝術家雖然僅佔畢業總人數20%,但是其它就業領域之畢業生,超過半數以上,仍然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並時有發表作品,參與各項專業展演之表現。此現象展現新媒體藝術學系畢業生,同是俱有藝術家,設計師,媒體開發專業等,同時具有多重職能的特色。

  3. 公教:本系碩士班畢業生超過多位畢業生任教於大學,多位已具有助理教授資格,其餘亦有超過5 位畢業生於中學以下擔任教師,共佔16%。


      •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 / 林俊賢 專任助理教授 
      •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 / 姚仲涵 專任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 / 蔡遵弘 專任助理教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 / 林經堯 專任助理教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 陳育民 專任助理教授
      • 大直中學藝術與人文科 / 林欣美 專任教師 

  4. 其他:擔任行政、服役、出國及待業共佔22%。

詳細就業與升學資訊如下:

  


 

 


ADD112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No.1, Xueyuan Rd.,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112, Taiwan
TEL+886-2-28961000#3142~3145|FAX+886-2-77507254|EMAILtnua.newmedia@gmail.co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版權所有 | Copyright©2019 Dept. of New Media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made by FATCHUN Website System|design by Chan Mi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