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連同書面報告
112-07 語言與生物的未來假設(劉禹廷)
書籍編碼: 112-07
中文題目: 語言與生物的未來假設
英文題目: Hypotheses for the Future of Language and Biology
研究生: 劉禹廷
指導教授: 魏德樂
發表時間: 113年7月


摘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演變,生物技術日益成熟,不僅帶來了重大的科學突破,也引發了大量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偏見。這種趨勢在當代社會中變得尤為顯著,因為生物技術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包括但不限於基因工程、基因編輯、生物化學、生物資訊等多個領域。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生物技術是一門不斷更迭、修正和重塑的科學,新的證據可能會推翻以往的定律。在這個充斥著媒體資訊的時代,科學也不再只存在於實驗室中,它變得更加親近和易於理解,更容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種趨勢讓我開始思考:或許我們能夠與生物、有機體,甚至更微觀的生物單位有更多互動和協作的可性。
        本文試著梳理了我在過去的創作脈絡,從生物科學的角度去探討一個假想的世界觀。在以往的創作中,我常藉由一些「人與物」的關係進行我的創作思考,包含以社會事件進行對於人與社會的批判的作品《偏執狂》;以環境議題對人與經濟動物提出的反思作品《生肽鏈》;以及關注於人與微生物的互動、微生物作為一個載體呈現一段「記憶」的《不定採集》。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單元,但是在這些人與環境、社會甚至是黴菌、細菌的關聯中,他們之間溝通的方式都與我們所熟悉的「語言」觀念相距甚遠。
        在這個世界觀中,我們對語言有著不同的詮釋。我們可能透過體感、神經電位、身體上的微生物來達到資訊的傳遞。而這樣的假設,也可以在現今的社群媒體得到一點暗示:當我們對於資訊的渴望過甚,訊息的傳遞會以難以控制的速度蔓延開來,甚至是說話者不可拒絕的。隨著醫療技術及媒體管道快速更迭,我們將來會有更多的身體資訊被暴露在陽光下,面對這樣不可抗拒的趨勢,我試著在作品中賦予觀眾一些想像:倘若哪天我們能夠由一些唾手可得的工具,以科學測量人的情緒、意識甚至是更細微更私密的身體資訊,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什麼樣的資訊才能代表一個個體?
        在本文中,將彙整我對於未來社會的幾個語言想像,並將之規劃成作品,具體描述作品形式、理論背景與作品意涵。



關鍵字:語言、訊號、推測設計、生物藝術
ADD112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No.1, Xueyuan Rd.,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112, Taiwan
TEL+886-2-28961000#3142~3145|FAX+886-2-77507254|EMAILtnua.newmedia@gmail.co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版權所有 | Copyright©2019 Dept. of New Media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made by FATCHUN Website System|design by Chan Mi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