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連同書面報告
106-01 測繪想像域:身體、顯像學與邊界 (區秀詒)
書籍編碼: 106-01
中文題目: 測繪想像域:身體、顯像學與邊界
英文題目: Mapping the Imaginary: Body, Imageology and Borders
研究生: 區秀詒
指導教授: 王俊傑
發表時間: 106年6月
摘要:
《測繪想像域:身體、顯像學與邊界》由身體作為活動座標(living coordinate)和身體、顯像學、邊界三組關鍵字所共構的網絡,試圖開展出一張不斷變異,具有時間向度的立面地圖。測繪(mapping)—測量與繪製—在這裡成為一個不斷變身的概念。
此篇創作論述先以身體作為核心座標,進一步探測身體和政治、歷史以及想像的關係。從15世紀醫療檔案中遍佈傷口卻沒有顯示任何苦痛的「創傷的身體」(wound body)之圖像展示開始,透過這具有傷口卻無痕之驅展開對於身體政治的思考,重新檢視醫療與大航海時代中帝國權力擴張間的緊密關係。進而藉由對醫療史中身體「顯像學」(imageology)—同時具有圖像和地質學連結—的反思,來試圖打開對於身體和影像間的多重連結與想像,探問並且試煉國家邊界、影像邊界、時間邊界的權力組成結構和其框架,並測探當中的可變動性。
藉由身體、顯像學、邊界這三組關鍵字間即緊密又變動,即互文又相互抵抗、辯證的關係,逐漸展開對於以想像的地方「棉佳蘭」(Mengkerang)為中心的創作路徑。2013年開始的「棉佳蘭計畫」(The Mengkerang Project)和2015年啟動的「克里斯計畫」(The Kris Project),皆以不斷變身的「棉佳蘭」為試煉、擴延、翻轉邊界的活動座標。兩個創作計畫以「棉佳蘭」這個想像的地方與其變體為核心,重新以不同的身體姿態測繪或一張有別於當代制式化、平面的「地圖」,試圖挑戰國族國家邊界分野法的框架。這張「地圖」,不僅跟地理有關,也和歷史和影像時間、神話、民間傳說等有所連結。從中藉由「地理-歷史」間的多重關係,來重新反視與辯證地誌、地方、個人記憶、邊界、移動、權力、平面、歷史、影像等。這些關鍵字最後都附身在一張同時具備多重複雜面向,各式時間—歷史時間、影像時間、神性時間(mythological time)—和地理、地誌相互交織而成的立面精神地圖。
關鍵字: 想像、身體、顯像學、邊界、活動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