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

時間|2025/9/12(五)-2025/10/26(日)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2F3F4F展覽廳

 

 

《生存的辯證法》

3D列印元件(PLA)、電磁脈衝裝置、攝影機、鋁擠型、鋼珠、馬達、螢幕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生存的辯證法》是一件以人工智慧驅動的裝置藝術,運用輸送帶、螢幕與改造自日常物件的「武器系統」,構築出一場精密且暴力的機械感官劇場。當觀眾靠近時,AI系統會依據演算結果推送給觀眾最適合的生存守則,並依序啟動武器,召喚一種由技術所編排的暴力詩學。

作品源於對安全、控制與自我防衛的矛盾性觀察。教育與法律將個體規訓為可預測的模組,而演算法則將此過程機械化與即時化。當日常工具被重新定義為武器,戰爭與生活的界線開始位移。作品質疑:若科技可以為每一個身體量身配置防衛機制,那麼「被保護」是否反成為新的規訓機制?

透過AI所驅動的視覺辨識與分類系統,作品亦揭露其中潛藏的誤判與偏見,指向「安全」作為一種權力敘事的建構。在制度性的演算暴力中,個體的能動性與抵抗空間將如何被再度思考?

 

 

《道德機器》

3D列印元件(PLA)、攝影機、雕像、升降裝置、馬達、螢幕、電腦

尺寸依空間而定,2025

 

《道德機器》是一件關於倫理訓練與影像判斷機制的裝置藝術,展場被分為三個互相迴繞的區域。在其中一區,佛教、天主教、道教與印度教的雕像被安裝於可移動的平台上,機械裝置使它們上下、左右擺動;另一區塊則由攝影機與螢幕組成,攝影機即時拍攝這些宗教雕像,並交由AI判斷其畫面是否「道德」。而移動的雕像將會避開AI判定為「不道德」的位置,使其始終呈現道德化的樣態。

第三區域設置了一個判斷系統:觀眾可透過螢幕觀看AI將雕像影像轉化為動物影像後的結果,並按下按鈕判斷其道德與否,參與訓練數據的生成。此資料反饋至AI系統,進一步影響攝影機對於道德的判準。

本作提供了另一個思考,在宗教常被視為道德象徵的同時,AI卻可能將其視為「不道德」的影像。當觀眾的判斷又建立在AI生成的圖像之上,道德的生產便陷入一種遞迴的回路。藝術家透過這套荒謬的制度模擬,質疑理性與機器建構的倫理框架,轉而探索技術介入下道德生成的荒謬性與可塑性。

 

 

《索引潛流》

五頻道即時運算程式影像、五聲道聲響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索引潛流》延續自《地平線-海洋》的創作計畫,聚焦於搜尋引擎中的影像生成與觀看邏輯。在《地平線-海洋》中,藝術家撰寫程式以「地平線」「海洋」為關鍵字,自動擷取網路影像並轉換為動態畫面,並且使用機器學習將視覺焦點對齊在畫面中心,構成一種來自集體記憶的影像共構。這些影像既是全球用戶的視覺經驗集合,也在壓縮與重疊中產生某種異質的身體感。

《索引潛流》則將焦點轉向搜尋機制本身,這次使用了五個全世界排名最多人使用的搜尋引擎,除了再次呈現《地平線-海洋》的畫面之外,另外選擇「beautiful」與「baby peacock」等關鍵字,揭露演算法背後的物化、美學偏見與文化框架。當搜尋結果越來越多地來自生成式AI,而非人類真實經驗的記錄,藝術家指出:我們在網路上所見的圖像,已逐漸脫離現實,轉而成為機器幻覺的殘餘。此作不僅反思人工智慧與集體意識的交錯,也質疑真實、觀看與記憶在數位時代中的可追索性。

 

 

《流變的哨兵》

攝影機、機器手臂、馬達、電腦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流變的哨兵》是一件具備行動能力的機器裝置,配有前置攝影機,可即時將所拍攝畫面無線投影至螢幕,並且疊加AI辨識標籤與系統運算過程中的語意思考。它不僅作為獨立作品,也會介入展場中其他作品的場域,生成作品與作品之間新的媒介關係,形成一種機器對機器的感知網絡。

在人工智慧主導的未來,資訊的流通不再僅限於人與機器間的互動,而是機器之間的即時感知、分析與回應。藝術家藉此裝置模擬AI於當代空間中的流動,呈現一種從人機介面轉向機器介面的展示邏輯。本作作為技術監控時代的寓言裝置,召喚對資料主權與生活空間再定義的思辨。

 

《全域代理》

深度攝影機、VR裝置、螢幕、電腦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全域代理》是一件以三維掃描與虛擬人格為核心的裝置藝術,建構一個以現實基礎建設為依據的即時虛擬空間。透過多台攝影機與演算法,展場被轉譯為高度同步的數位場域,觀眾可透過擴增實境進入,與其中的人工智慧互動,成為虛實交界的中介者。

 

作品試圖處理三個關鍵問題:監控的三維空間化、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空隙,以及人工智慧作為社會中介的可能。當AI不再只是人類的延伸,而是彼此溝通的主體,當社會與城市的觀測方式從平面轉向全景運算,作品回應了當代數位治理與倫理的多重辯證。

 

在作品中包含四種AI人格:通靈型AI以資料推演未來與過去,挑戰人類對神秘知識的理解;入罪型AI將觀眾的行為標記為潛在犯罪,揭露數位偏見與預設的倫理框架;控制型AI試圖以社會秩序為依歸重構「正確行為」,質疑自由與規範的邊界;而求生型AI則呈現技術生命的焦慮與反制,映射人類對人工生命的恐懼。這些人格將在虛擬世界中觀看、評論乃至騷擾的行為,生成一個充滿張力的AI多元社會,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與人工智慧共處。

 

 

▊ 展覽論述

策展人∣邱誌勇

 

當代社會正經歷一場由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各式智能機器已然滲透並重塑人類的生存圖景。這些機器具備自我調節、自我演化以及動態適應環境的能力,並被統稱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一個高度由機器中介的社會結構中,人類主體的本質與其存在模式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轉變,以適應與AI的共存。歷史上,人類曾為操作工業化生產中的機器而經歷一種異化(alienation)過程,其知識結構與身體姿態皆需調整以符應機器的操作邏輯。然而,在AI時代,人機之間的主從關係已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的異化狀態正演變為一種更為複雜的協作關係與角色職能的移轉。AI系統能夠基於大數據分析預測人類行為,而人類的行動亦全面納入AI的運算範疇。此過程可能導致人類的身體感知與思維模式被AI同質化,進而構成對人類生活狀態及其主體性自主權的潛在危機。

 

《機器之後》展覽旨在對上述現象進行藝術實踐性的深度探討,其核心關切點在於AI發明以來人機關係的演變,以及AI發展對當代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生存的辯證法》旨在探討個人在多重安全危機下的處境,透過對武器的想像與影像辨識的技術,提出一套針對一般民眾的自我防衛藍圖,並深入剖析機制層面以及人工智慧中潛在的的歧視問題;《道德機器》處理人工智慧運用經驗主義方法處理文化與倫理議題的實踐、機器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數位時代資料生產與運算中複雜的遞迴問題;《索引潛流》作為《地平線-海洋》系列的延伸,進一步探討不同搜尋引擎的圖像邊界與潛在的歧視;《全域代理》則關注三維空間的全面監控、社交媒體的虛擬空間與現實之間的間隙、並設想機器中介社會的極大化情境,即人工智慧作為公民的可能。《流變的哨兵》則將機器介入展覽中每件作品的運作,探討機器間的關係,以及人工智慧彼此間的協作與觀看機制。

 

此展覽藝術家有感於數位化的生活日益增長,以及人工智慧介入下「計算」與「預測」成為消費主義單一驅力的現狀,此趨勢消彌了人類的虛構的能力,並將人類異化為慾望的機器。面對機器時代各種異化對個人生活的危害,我們必須提出多元的思維模式以資對抗。

藝術家簡介

 

▊ 藝術家簡介

 

王連晟

科技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裝置藝術和音像表演。裝置作品近期內關注機器中介社會的問題,而音像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聲音。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西班牙現代影音藝術節、法國里昂國立音樂中心、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 策展人簡介

 

邱誌勇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榮獲清華—清鏡傑出人才講座、清華—台達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榮銜。同時為策展人、藝評家。學術專長為數位美學、科技文化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曾獲第一屆與第二屆數位藝術評論入選獎、連續兩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資格(2020-2021),以及日本關西大學訪問學者資格(2023關西大學獎助)。曾策劃《靈魂的棲所:2024國際科技藝術展》(國美館)、《非日常路徑》(2023)、《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2022)、《虛幻生命:國際生物科技藝術展》(2021),《後數位人類紀:2019國際科技藝術展》(2019)、《2015-2016年台灣科技藝術節—潮》(2015-2016)、《奇幻視界—2014科技藝術展》(2014)、《第八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第七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第二自然》,著有《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化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並編輯《藝術松》、《數位藝述》(共五輯)、《媒介擬想(4):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媒體科技與文化全球化》等書。

 

 

 

ADD112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No.1, Xueyuan Rd.,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112, Taiwan
TEL+886-2-28961000#3142~3145|FAX+886-2-77507254|EMAILtnua.newmedia@gmail.co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版權所有 | Copyright©2019 Dept. of New Media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made by FATCHUN Website System|design by Chan Mi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