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影片,感謝「臺中國家歌劇院」、「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各方好友協助幫忙,預計11月下旬上網。
【追思專題】葉廷皓 PUTA:以光與聲的語言,延續在數位宇宙中的呼吸
─紀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校友、兼任教師 葉廷皓(1981–2024)
2024年11月12日,臺灣新媒體藝術界傳來令人震撼的消息——藝術家葉廷皓(PUTA)離世,享年43歲。對熟識他的人而言,PUTA不只是舞台上的影像詩人,更是一位不斷探索「聲音、光、機器與人」之間關係的靈魂。
一、從輔大到北藝大:科技與感性的交會點
葉廷皓出生於1981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主修電腦動畫。早期便展現出對程式影像與聲音表演的熱情。他隨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深造,開啟了對「生成藝術」與「動態視聽語言」的長期研究。PUTA的創作跨越動畫、影像、聲音與演出,並以程式語言、感測裝置與即時生成影像為媒介。他常說:「聲音不是聽見的,而是被看見的。」這句話成為他藝術實踐的座右銘,也影響了一整個新媒體創作世代。
二、聲音、光與錯誤的詩學
葉廷皓的作品,總能在「精確的技術」與「模糊的感性」之間取得一種動人的平衡。他長年探索「錯誤美學」(glitch aesthetics)與「機器潛意識」等議題,將程式運算中的雜訊、錯誤、閃爍轉化為詩意的感知經驗。在2024年的代表作《下意識機器》中,他以AI生成影像為素材,反思人類與機器在理解世界時的誤差與盲點。這件作品曾於臺中國家歌劇院與數位藝術中心展出,觀眾在光影與噪音交織的空間中,彷彿進入一場機械的夢。
三、Fluid Noise 與教育推廣:讓新媒體成為群體的語言
除了個人創作,葉廷皓更致力於推廣實驗聲音與視覺文化。他創立「噪流(Fluid Noise)」團體,策劃多場跨域展演與工作坊,培育許多年輕創作者,讓臺灣的視聽藝術能量向外流動。身為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兼任教師,他教導學生TouchDesigner、實時影像演算與互動設計。課堂上,他總鼓勵學生「讓技術為情感服務」,並以實驗精神引導大家走出既有框架。許多學生回憶他時都說:「PUTA不是教我們做作品,他教我們怎麼去感覺世界。」
四、跨域共振:與劇場、舞蹈、音樂的對話
葉廷皓的創作並不局限於展覽空間。他與舞蹈家、劇場導演、聲音藝術家多次合作,讓影像與聲音在現場即時生成、相互呼應。在《光流》、《每個人心中都有段被刪》等作品中,他透過動態光影與聲響節奏,建立起一種「流動的舞台語言」。這樣的作品,讓觀眾在無形中「被技術感動」,也被詩意包圍。
五、星隕之後:他留下的,是一種持續生成的光
PUTA的離去,對臺灣新媒體藝術圈而言是一個難以彌補的損失。他不僅是創作者,更是推動整個藝術生態的催化者。在他所留下的作品、教學筆記、程式片段與演出紀錄中,仍能感受到那股「光與聲」的脈動。對許多人來說,PUTA的精神仍在流動。它存在於每一次實驗影像的閃爍、每一次演出中回蕩的雜訊,也存在於他學生與後輩的創作裡。
正如他曾在一次訪談中所說:
「我希望創作不是一個結束的檔案,而是一個持續生成的狀態。」
在逝世一週年的今天,對PUTA充滿追思,也堅信他的生命或許停止了生成,但他所啟動的流動——仍在。
後記
葉廷皓(PUTA)
-1981年生,2024年逝世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
-新媒體藝術家、教育者、Fluid Noise創辦人
-曾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北藝大新媒系兼任講師
他的創作探索光、聲與人之間的感知邊界,將技術轉化為情感的語言。
他以藝術家的堅定與教師的溫度,讓無數人看見——
數位,不只是科技的語言,更是靈魂的延伸。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