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連同書面報告
113-14 無界展演——游移的身體 (張靖瑩)
書籍編碼: 113-14
中文題目: 無界展演——游移的身體
英文題目:Unbound Performance —— In-between Body
研究生: 張靖瑩
指導教授: 王俊傑 教授
發表時間: 114年6月


摘要: 
本論文以「游移的身體」為核心,探討全球化與科技資本主義下,個體如何通過藝術實踐跨越國族、意識形態與虛實的邊界,重新反思「身體性」作為抵抗異化的工具,試圖回歸六祖惠能所言的「本來面目」,尋找召喚未來的可能性。

前兩章建構「無界展演」的時空與身體政治框架。第一章從榮格的「共時性」與阿岡本的「彌賽亞時間」出發,探索理性與非理性裂隙間的抵抗潛能;並透過德波的「景觀社會」批判與索雅的「第三空間」理論,剖析空間作為權力與記憶的動態生成場域,藝術行動如何在其中重構被壓抑的歷史,激起流散狀態中身體的多元主體性。第二章聚焦身體作為「抵抗媒介」的實踐策略:以西非Hauka殖民戲仿為例,說明「野性身體」如何藉由儀式動作解構權力;同時以艾布拉姆斯的「生態身心學」與哈拉維的「賽博格」理論為路徑,挖掘身體在面對科技異化的混沌中「解域」的政治潛能,進而實現技術、自然與身體的創造性共生。

第三章聚焦個展「歸墟|Nihil·Cycle」,透過AI演算、螢光投影與偽儀式展演,營造虛實交疊的量子場域。將⽣命經驗的輪迴折疊成多重時空,經過透明布幔上的矛盾意象,白噪音與即興舞蹈,引導觀眾進入集體共時的「無界」狀態,以無序之序解構被區分的幻象。

結論指出,「游移的身體」通過巫儀仿製、生態復甦與賽博格的流變,轉化為「穿透存在的工具」。無界並非消除差異,而是承認所有邊界皆為可穿透的膜,從而超越二元對立,直面現代性裂痕,在失真中擁抱存在的混沌野性,尋求「從抵抗到共生」的可能。所謂邊
界,或許只是等待被重新想像的相遇之地。


關鍵字:技術巫術、共時性、野性身體、解域、靈性媒介
ADD112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 No.1, Xueyuan Rd.,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112, Taiwan
TEL+886-2-28961000#3142~3145|FAX+886-2-77507254|EMAILtnua.newmedia@gmail.co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版權所有 | Copyright©2019 Dept. of New Media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made by FATCHUN Website System|design by Chan Ming-Fang